1631461.jpg

季節變化有春夏秋冬,方位有東西南北,事物的進展有起承轉合,其實我們人生也可以用四分法來區分。日本作家五木寛之在75歲時寫了一本書,叫作《林住期》,他告訴我們,人生邁入50歲後,就應該拋開包袱,重新思索人生的意義,迎向新生活。

什麼是林住期呢?五木寛之說,二千年前的古印度人將人生分成四個階段,學生期、住家期,以及林住期和遊行期。林住期是指適合住在森林的時期,這時候,當學生的學習,然後成家立業,社會人的任務已了,接下來所有人都應該迎向更輝煌的第三人生。五木寛之不愧是思想敏捷的作家,他把這四個階段,用青春、朱夏、白秋、玄冬來形容,新綠的春天,豔紅的夏日、潔白的秋日、深黑的冬季,這顏色和四季的組合,聽起來是不是覺得很貼切呢。

1631465.jpg

中年人的不安隱隱騷動

二千年前的印度人絕對不像現代人長夀,尤其是在日本,百歲人瑞更是數以萬計,五木寛之認為,人活到百歲已非不可能,所以他用百年人生來計算,而該到森林居住的時期,就是50歲到75歲,當然啦,如果覺得自己的精力、氣力都還行,延長林住期10年也是可以的。

在還沒未進入林住期時,我就被五木寛之的這本書震懾住,說得太好了。我們這些嬰兒潮出生的中年人,即將落入一種生命情境,夀命可能比想像來得長,但又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健康活下去,自然迎向最後的終點。這種隱隱騷動的不安心情,非常需要有大善知識來提醒,提醒我們不要被世俗之見所侷限,以為林住期就是枯索無味的,把它當作最後的臨終期來過活,他反而覺得,這25年才是人生最輝煌燦爛的黃金期。

1631464.jpg

山中行走的林老師

以現代人來說,50歲後離家出走,住到森林思索人生之奧義,聽起來有點好笑,要在現實生活中實錢,頗有幾分難度,但我在網路爬文時驚喜發現,這本熱賣暢銷書啟發了不少人。比如日本女作家桐島洋子,她在五十歲時便發表了自己的林住期宣言,把人生重心放在「健康」與「自然」這兩件事情,而這樣的想法與我恰恰不謀而合。

雖然我的年紀已在林住期,卻還在城市紅塵中遊遊蕩蕩,不過,因為一些機緣,我看到了活得像林住期的一線曙光,那些往山中走的人們,其實都是林住期的最佳範本,值得我見賢思齊和學習。

台灣開放山林不過是最近1年多的事,我發現自已身邊或是從朋友口中聽聞,有一些退休人士每日在山中行走,他們親山、愛山,看山嵐、觀雲影,在山中公園泡茶、喝咖啡,做瑜珈、練氣功,好不自在,有時與他們在山中相遇,聆聽他們分享人生閱歷,各個不含糊。希望接下來有機會,深入了解《林住期》作者五木寛之的獨特哲學,另外,也從林住期的食衣住行等面向,說說台灣這些山中行走的林老師故事。

喜歡我的文章,歡迎追蹤、按讚、留言或分享!謝謝你。

延伸閱讀下一篇:陳進先生,台灣畫壇永遠的女神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zyozyoni 的頭像
    zyozyoni

    徐行漫賞

    zyozyo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