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33398.jpg

台北市是首善之都,市內擁有許多精采建築作品,陪伴台北人一起成長,你是否曾經想過,記憶中哪座建築最有溫度,感情的連結最為深刻?相信不少人會回答「國父紀念館」。台北人從小可能到過這裡校外教學,學生在它的走廊練過街舞,情人的浪漫約會也少不了它,更別說是參加演唱會或參觀畫廊。歷史拉得更遠,1972年完工後,它曾是蔣經國、李登輝宣誓就職典禮所在,也是老蔣總統逝世後的靈堂,這麼一座有歷史記憶點的的建築物,我們應該要記住設計者的名字---王大閎,一位融合東方文化與現代建築理念,與世界接軌的代表性建築師。

1633295.jpg

北美館設有王大閎建築劇場,作為跨域美學的交流基地。

王大閎是台灣現代建築的代表人物

王大閎家世顯赫,學識不凡。1917年出生於南京,父親王寵惠曾任中華民國外交總長、司法院院長,他自小即留學海外,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,並在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研習建築,受教於德國現代建築大師沃爾特格.羅佩斯與密斯.凡德羅知名建築師貝聿銘與菲力普.強生是他的同班同學。他與貝聿銘可說是最早接受西方完整教育的華人建築師,貝聿銘在美國發展建築事業,王大閎學成後返回中國大陸,之後到香港發展,最後定居台灣,成立大洪建築師事務所,留下多件大型公共建築作品,

王大閎在台北市共設計105處建築,有26座被文化局列冊管理,趁著前幾日天氣大好,我為自己安排了王大閎建築走讀小旅行,因為時間的關係,原預定探訪的林語堂故居留待下次,走讀路線依序為國父紀念館、外交部、教育部、亞洲水泥大樓、東吳大學鑄秋大樓、建國南路自宅、張群故居。

1633401.jpg

國父紀念館視野出現101大樓的身影,據說在這裡取景101位置絕佳。

1633400.jpg

黃屋頂、紅磚牆和公園綠蔭 ,成為國父紀念館的一大特色。

國父紀念館

→台北市信義區仁愛路四段505

國父紀念館建築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,融合合院建築與唐風飛簷樣式,其黃色屋簷取自文官紗帽意象,整體造型充分展現王大閎融合東西方文化的功力。王大閎設計國父紀念館時遭到挫折,當局心儀中國宮殿樣式,但他堅決反對,他的說帖如同建築一樣經典-,他說,國父革命是為推翻滿清,我們卻用宮殿紀念他,這也未免太過諷刺,這樣的理由終於讓當局改變心意。

1633318.jpg

外交部大樓外觀,其白色外牆由小馬賽克拼而成。

1633402.jpg

外交部大樓的長窗框猶如國畫巻軸,造型獨樹一格。

●外交部辦公大樓

→台北市中正區凱達格蘭大道2

最早建於1971年,頂層立面強調混凝土構造之美,屋簷下方採用垂直遮陽板,隱喻中國建築斗栱,它長型窄窗猶如國畫巻軸,獨樹一格。入口車廳採格子梁具特色,頂層格柵梁屬單跨屋頂,結構系統具特殊性。這棟大樓外牆為白色,遠觀以為是油漆上去,近看其實是小馬賽克拼接而成,由此可看出設計者的巧思。據稱,由於他的父親與外交部頗有淵源,他設計此案時可以盡情發揮,因此這是他個人最感滿意的作品。

1633410.jpg

教育部大樓長型窄窗和清水紅磚,是王大閎設計的一貫風格。

●教育部大樓

→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5

教育部大樓於1971年完工啟用曾在抗議課綱修改的「723佔領教育部行動」中大大露臉過,王大閎偏好清水紅磚,此元素充分展現在這棟大樓的牆面上。

1633403.jpg

亞洲水泥大樓是台灣第一棟帷幕牆建築。

●亞洲水泥大樓

→台北市中正區寶慶路27

亞洲水泥大樓位於寶慶路與桃源街交界,於1966 年完工,建築外觀為現代主義風格,是當年台灣辦公大樓之的重要設計案例。它是台灣第一棟帷幕牆建築,王大閎選擇以圓角外牆曲線接合,其技術深具建築價值。

LINE_ALBUM_鑄秋大樓_211120.jpg

東吳大學城中校區的鑄秋大樓外觀。(謝宜君攝)

LINE_ALBUM_鑄秋大樓_211120_1.jpg

王大閎與東吳頗有淵源,他的父親王寵惠對東吳在台復校極有貢獻。(謝宜君攝)

●東吳大學鑄秋大樓

→台北市中正區貴陽街一段56

鑄秋大樓位於東吳大學城中校區,原為第一教學大樓,後為紀念前校長端木愷而改名。這棟建築物立面設計以外露柱做垂直分割,並結合頂層長條窗形成水平飾帶,語彙理性清晰。順帶一提,王大閎父親王寵惠是東吳大學首任董事長,對東吳在台復校貢獻極大,其墓園位於東吳大學雙溪校區。

1633296.jpg

王大閎在台第一個建築作品《建國南路自宅》,2017年重建於北美館美術公園。

1633310.jpg

踏進《建國南路自宅》大門後,經過這條小徑才能進入室內。

1633306.jpg

室內家具全由王大閎自行設計,以紅、黑、白3色為設計基調。

1633303.jpg

客廳正面全是玻璃窗門,讓室內外空間流暢相連。

1633305.jpg

透過玻璃窗門看庭院,簡單、自然又充滿想像。

1633309.jpg

臥室的月洞窗設計,是蘇州文人園林符號的展現。

1633308.jpg

浴室除了浴缸、水槽、馬桶,沒有多餘物品擺設。

●建國南路自宅

→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

這是王大閎1946年在台灣的第一個建築作品因為改建而拆除,後來在建築界的奔走下,於2017年復刻重建於北美館美術公園內 此宅面積僅26坪,占地約130坪。高聳的圍牆,室內外空間由紅、黑、白、清水磚等顏色構成,是台灣建築系學生必朝聖之所。 《建築師雜誌》形容,建國南路自宅是二次戰後台北的現代建築中,具代表性的優良作品之一。雖然只是一棟很小的城市院落住宅,但是氣度恢弘,且能將地域性的中華文化,落實在現代簡約高雅的空間量體之中,在建築設計上十分的難能可貴。

1633314.jpg

張群故居位於士林官邸後方,現作為園藝場所使用。

1633315.jpg

張群故居主建築的柱列與清水紅磚最為特別。

●張群故居

→台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五段3781

張群故居興建於1977年,「張群故居」主建築,整體呈方形平面格局,外觀立面分割規整、比例嚴謹,以柱列與清水紅磚最為特別,設計著重比例與線條之美,在台灣建築中極為罕見。它隱身於士林官邸旁,主人過世後隱沒在荒草中多年,2008年北市公園管理處自行整理後移作辦公廳舍,2014年才被列為市立古蹟,現在是園藝場所。張群曾任總統府秘書長,是前總統蔣中正最倚重的左右手。

喜歡我的文章,歡迎追蹤、按讚、留言或分享!謝謝你。

延伸閱讀上一篇:揭秘!初鹿鮮奶&鶴岡紅茶的幕後推手曝光了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zyozyoni 的頭像
    zyozyoni

    徐行漫賞

    zyozyo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